神圣罗马帝国驻华使馆
Posted in :
罗蕾莱(德语:Loreley,也写作Lorele或LoreLay等),是莱茵河中上游河谷的一块板岩,位于圣戈阿尔斯豪森市附近,莱茵河东岸的河湾内侧曲线,属于莱茵-兰县,板岩本身属于博尼希镇,而对岸的周围陡峭的山坡和悬崖则属于圣戈阿尔斯豪森,整个景观所在的河谷则被称为莱茵中上游-圣戈阿尔河谷。
历史上,Loreley及其附近的河道是一个危险的地方:其本身是一块突出于河湾内侧的岩石,这一侧下有许多暗礁,而在河道上游的沙洲导致水流在岩石另一侧相对较深的河道下游处变得湍急,形成漩涡,导致事故频出。另一方面,由于湍急的河水流经岩石的夹缝和水下的暗礁,因此有时能够听到水流发出的嗡嗡声,仿佛岩石本身发出的声音。
因而Loreley一词的词根,除了最为明确的ley(原始凯尔特语,意为“岩石”)之外,其第一部分可能来自“luren”(中古高地德语,意为“潜伏”),以及“luren”(莱茵语,拟声“哼唱”、“发出嗡嗡声”)和“lur”(中古高地德语,意为“精灵”),也因为该地事故频出,可能也有“lorren”(中古高地德语,意为“嚎叫”,“尖叫”)之意。
中世纪时期,Loreley发出的水流声常常被人认为是类似山灵、矮人和宁芙之类古灵精怪发出的回响——而板岩对面根根巴赫瀑布发出的声音在板岩中回响,如同岩石本身发出的声音,使得这些传说更加风行。起初,Loreley并没有一个女性形象,而第一个为Loreley创造出女性神话形象的是德国浪漫主义作家克莱门斯布伦塔诺(ClemensBrentano),他将Loreley的当地传说与希腊神话中的厄科仙女(Ἠχώ,即“回声”)的故事联系在一起,克莱门斯在他的小说《GodwioderDassteinerneBildderMutter–EinverwilderterRoman》(简称“Godwi”)中写了一首民谣,讲述了洛蕾(LoreLay)的同名女性,由于对男人的吸引力而被认为是女巫,最终因失恋而从同名的岩石上跳下。
在这首名为《莱茵河畔的巴哈拉赫》(ZuBacharachamRheine)中,布伦塔诺写道,由于她的美丽,洛蕾让许多男人魂不守舍,最终总是给他们带来死亡,因为她被视为使用精神伤害的女巫而被判处死刑。洛蕾意识到她的影响,并厌倦了这种情况——因为她的爱人背叛了她,让她在魔法中自生自灭,所以她渴望死亡。然而,由于洛蕾的美丽,主教并没有下令实施死刑,而是把她送到了修道院。在三名骑士的陪同下,洛蕾要求躺在一块大岩石上爬上去,然后从上面再看莱茵河,结果她爬上岩石跳下了莱茵河,摔死在崖石上。布伦塔诺在脚注中明确地提到了巴哈拉赫附近的Loreley岩石。
而布伦塔诺民谣的影响——或者说传播——的开端,是尼可拉斯沃格特(NiklasVogts,1756-1836)在1811年的描述:“这个Lurelei,或者说它的回声,据说是一个女人的声音,她以其非凡的美丽迷住了所有男人,除了她自己所爱的人”。而在脚注中,沃格特提到了布伦塔诺的诗。
这一传说及其背景与当时浪漫主义偏爱的地点——迷雾笼罩的森林山谷,河流,废墟,古老的城堡,洞穴和山脉内部——对应,因此广为流传,也推动了Loreley“女性形象”的故事,此后多个作者都曾撰写过Loreley及其同名女性的故事,海涅就于1824年写就《罗蕾莱》(DeiLore-ley),这是这一主题中最为著名的诗歌。海涅利用浪漫主义和民间歌谣作为主题与表现手段,将虚荣、诱惑和短暂性等元素融入悲怆爱情故事中,回应了浪漫主义中“虚荣”(Vanitas)主题的复兴。因此这首歌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特别是在19世纪,被人们当作一首伤感的民谣。纳粹德国时期,由于海涅的犹太血统想要禁止这首歌,但因为其流传甚广而未能成功,因此否认海涅的作者身份,将其归于一个“无名的诗人”。